肉牛是指專門用于產肉的牛,世界上的牛品種有很多,但是專門化的肉牛品種卻非常少。今天就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肉牛品種有哪些,以及他們原產地、體形外貌和生產性能等。
(一)夏洛萊牛
1、原產地 原產于法國的夏洛萊地區和涅夫勒省。屬于大型肉牛品種。
2、體形外貌 被毛為乳白色,頭短而小,角為白色,頸粗短,胸深寬,背長平寬,臀部肌肉圓厚豐滿,尻部常出現隆起的肌束,稱“雙肌牛”。
3、生產性能 在強度飼養條件下,12月齡體重可達500千克以上,最高日增重1.88千克。成年公牛體重1100~1200千克,母牛700~800千克。產肉性能好,一般屠宰率為60%~70%,胴體凈肉率為80%~85%,肉質好,瘦肉多。具有適應性強,耐粗飼、耐寒、抗病等特點,但繁殖率較差,難產率高。
4、國內養殖現狀 在遼寧地區、河南地區養殖數量比較多,目前有向其他各地推廣的趨勢。國內所養殖的夏洛萊牛多為,純種夏洛萊牛與遼寧黃牛以及南陽牛進行多代雜交改良而來的。在國內的適應性要比純種夏洛萊牛強,生長速度與純種夏洛萊牛差不多,深受北方地區廣大肉牛養殖戶的歡迎。
(二)利木贊牛
1、原產地 原產于法國中部的利木贊省。屬于大型肉牛品種。
2、體形外貌 被毛為黃紅色,毛色深淺不一。背部毛色較深,四肢內側、腹部、眼圈、口、鼻、會陰及尾掃帚的毛色較淺。角為白色,蹄為紅褐色。公牛角粗而短,向兩側伸展;母牛角細,向前彎曲。體軀長而寬,肩部和臀部肌肉發達,肋骨開張,尻平,四肢強壯。
3、生產性能 在良好飼養條件下,10月齡活重可達408千克,12月齡達480千克。一般屠宰率為63%~71%,瘦肉率高達80%~85%。具有適應性強、耐粗飼、適于放牧、補償生長能力強、飼料利用率高的特點。難產率較夏洛萊牛低。
4、國內養殖現狀 利木贊牛的在全國都有飼養,但以陜西地區、甘肅地區、山西地區及山東地區的好。利木贊牛前期長勢較快,一般用于短期育肥,適于在1200斤左右進行出欄。
(三)海福特牛
1、原產地 原產于英國英格蘭西部的海福特縣以及毗鄰的牛津縣等地,屬小型肉牛品種。
2、體形外貌 被毛為暗紅色,頭、頸垂、腹下、四肢下部及尾端一般為白色。頭短額寬,角呈蠟黃色或白色,向外彎曲。體軀寬深,前胸發達,肌肉豐滿,呈長方形的典型肉用體型。四肢短。
3、生產性能 18月齡活重達725千克。成年公牛體重850~1100千克,母牛600~700千克。屠宰率一般為60%~65%,凈肉率達57%,肉質細嫩多汁,味道鮮美。早熟,增重快,耐粗飼,抗病力強,適于放牧。
4、國內養殖現狀 由于其相對于其他大型肉牛品種生長速度慢,再加之國內放牧條件較差,現狀很少有養殖戶選擇海福特牛進行養殖。
(四)安格斯牛
1、原產地 原產于英國蘇格蘭的阿伯丁和安格斯地區,屬于早熟的中小型肉牛品種。
2、體形外貌 無角。全身被毛為黑色,有時腹部有白毛。體軀寬而深,背腰平直,后驅發育良好,肌肉發達,體軀呈圓筒狀。四肢短。
3、生產性能 育肥牛12月齡體重可到400千克。成年公牛體重800~900千克,母牛500~600千克。性成熟早,耐粗飼,耐寒,適應性強。一般屠宰率為60%~65%。性情溫順,適于放牧飼養。
4、國內養殖現狀 今年來新疆地區大量引進安格斯牛進行養殖,目前新疆地區安格斯牛養殖數量多。
(五)皮埃蒙特牛
1、原產地 產于于意大利的皮埃蒙特地區,屬于中型肉牛品種。
2、體形外貌 被毛灰白色,鼻鏡、眼圈、肛門、陰門、耳尖、尾帚等部位為黑色。犢牛出生時被毛為淺黃色,后慢慢變為白色。中等體形,皮薄、骨細,雙肌肉型表現明顯。全身肌肉豐滿,后驅特別發達。
3、生產性能 成年公牛體重約800千克,母牛體重約500千克。周歲公牛體重可達400千克,屠宰率72.8%,凈肉率66.2%,瘦肉率84.1%。其主要特點是早期增重快,皮下脂肪少,屠宰率高,眼肌面積大,肉質鮮嫩,皮張彈性高。易發生難產。
4、國內養殖現狀 目前國內養殖數量較少,主要集中在河南新野一代,與當地牛雜交后被稱為“皮南牛”。
(六)西門塔爾牛
1、原產地 原產于阿爾卑斯山區,即瑞士西部及法國、德國和奧地利等國。是世界有名的兼用肉牛品種。
2、體形外貌 毛色為黃白花或紅白花,頭、胸、腹下和尾帚多為白色。體形大,骨骼粗壯結實,肌肉豐滿。頭大頸短,眼大有神,角細、白色。前軀發育良好,胸深,背腰長平寬直,尻部長寬而平直。乳房發育中等,泌乳力強。
3、生產性能 成年公牛體重1000~1300千克,母牛650~750千克。產奶量比肉牛高,產肉性能不比肉牛差。一般屠宰率為55%~60%,經育肥后公牛屠宰率可達65%。眉頭牛年均產奶量可達4070千克,乳脂率3.9%。適應性好,耐粗飼,性情溫馴,適于放牧。
4、國內養殖現狀 目前國內養殖多的肉牛品種就是西門塔爾牛了,西門塔爾牛生長速度較快,日均增重可達1.5~2千克。山東地區、東北地區以及內蒙地區的西門塔爾牛質量較好生長速度較快,四川、廣西等一些南方地區的西門塔爾牛長勢較慢。這于用于雜交改良的母本牛品種有關系。
(七)日本和牛
1、原產地 原產于日本的土種牛。1912年日本對和牛進行了有計劃的雜交工作,并在1944年正式命名為黑色和牛、褐色和無角和牛,作為日本過的培育肉牛品種。
2、體形外貌 體形小,體軀緊湊,腿細,前驅發育好,后驅差,一般和牛分為褐色和牛和黑色和牛兩種,但以黑色為主毛色,在乳房和腹壁有白斑。也有條紋及花斑的雜色牛只。
3、生產性能 成年母牛體重約620千克、公牛約950千克,犢牛經27個月的育肥,體重達700千克以上,平均日增重1.2千克以上。日本和牛是當地世界供人的品質優秀的良種肉牛,其肉大理石花紋明顯,又稱“雪花肉”。由于日本和牛的肉多汁細嫩、肌肉脂肪中飽和脂肪酸含量很低,風味獨特,肉用價值高,在日本被視為“國寶”,在西歐市場也及其昂貴。
4、國內養殖現狀 由于日本為瘋牛病地區,我國禁止從日本引進活牛及其牛產品。國內的高檔雪花肉牛主要用魯西黃牛、渤海黑牛、雪龍黑牛等品種生產,其品質要由于日本雪花肉。
(八)魯西黃牛雜交牛以及三元雜交牛
1、原產地 原產于山東省魯西南地區。是由西門塔爾牛、利木贊牛以及夏洛萊牛等與魯西黃牛進行兩元雜交、三元雜交以及混合雜交而形成的一種生長速度較快的肉牛品種。
2、體形外貌 雜交程度較低的與魯西黃牛相似,雜交程度較高的與父本肉牛相似。
3、生產性能 具有耐粗飼、抗病力強的特征,性情溫馴、適應性強,生長速度快。成年公、母牛體重分別為1056.6千克和625.5千克;舍飼短期育肥為30月齡公牛,宰前活重578.1千克,胴體重345.7千克,屠宰率59.8%,凈肉率為49.3%,日增重為1.22千克。肉質細嫩多汁、鮮美適口、營養豐富,肌肉脂肪中油酸含量為42.5%。
4、國內養殖現狀 當前南方地區養殖數量較多。